<券商A>
投遞前背景:112財金學士雙會計+GPA3.7+四大財顧實習+避險基金實習+課堂上(投銀實)的個股分析報告。
投遞履歷管道:104 / 在104上投遞的研究員經歷特別值得被標記,因為雖然感覺104上研究員缺也不少(投信的、證券的、小私募的…),但我在上面投來投去,唯一收到的面試只有這家券商A…
綜合其他管道104收到面試的比例也真的偏低...(比去官網海投還低,海投中的海投),可能有一部分是假職缺,再加上放104曝光度高競爭更激烈, 再加上104的制式履歷我也不確定我打得好不好…當然沒有碩士也是硬傷…總之對我來說104不是個特別好的求職管道,真的拿到好少面試阿(淚)
投遞後三天收到電話通知去公司面試。到了公司之後主要與兩個研究員對談,沒有到那麼詳細的進入推薦個股的部分,主要還是聊對股票市場整體的看法、實習做的產業能不能深入分享、會計能力如何(我一直蠻好奇如果做為面試官的角度到底想聽到什麼,我都以我有雙會計來打混過去(?))、為什麼想來做研究員、在Buyside實習為什麼不留Buyside、之後五年十年後的職涯規劃等等。
聊完之後是分析師的拉票時間(?),有介紹了A公司研究部的環境、研究員配置,說這裡也很多系上學長姐等等……主要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公司的研究部人員真的比外商多太多了,台灣外資聽到最少的是6人(3研究員+3助理),就算比較大一些的也最多10來人,完全沒有本土商放眼望去坐滿滿的感覺。。。不過我自己覺得這樣有好也有壞啦,文末多說一些。
面試結束之後,他表示雖然感覺我能力ok,但依照慣性要考一個筆試,是模型測試,沒有限定時間,做完寄回去就可以了,如果合格就也沒有下一關會直接發offer。
然而其實這是一個有點怪異的制度,其一是感覺無法確定模型到底是不是出自面試者之手(當然所有這種online exam 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那種網路申請的數理邏輯測驗也有人用小組方式三個人一起做…)、其二是他出的模型有點怪…感覺不是真的模型,是它擷取某家公司研究報告上通常會放的那種財報、Ratio,留前兩年的資料挖空叫你做第三年…但因為他沒有給公司名稱,只有兩年的財報會有很多項目做不出來,像是AP/AR 只會有一年的AP /AR Days資料,這樣要估第三年資料量明顯過少…
也許他這樣是要做模型的人提出問題跟研究員討論,又或者只是單純題目出錯,總之因為後來剛好那週收到幾個更想去的面試,所以我就放棄做這個模型了(?)
<券商B>
投遞履歷管道:財金系系版給的email (是前手RA的);大概一週後收到第一關邀請
第一關: 筆試 / 模型考試(兩小時);
模型考試的部分是給定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一樣填空計算一些Ratio跟財務數字,沒有太高的難度:
。像是算出GM%、給OPM%反推出OP等等
。計算EBITDA
。Cash Conversion Cycle
。公司計畫增資x金額,增資後EPS的變化
筆試的部分就比較有趣了,是提供一家公司的Investor Presentation、外加研究員去聽法說會整理出來的一頁Note,要你自行整理出一頁整理與推薦,而且他就是電腦打開給你空白的Word檔做,所以格式、內容都要自己想。我自己一貫整理的小技巧:第一部分總結、給3–4個推薦理由; 然後先放重要財務指標、部門表現的狀況, >> 季成長、年成長狀況、有沒有打敗Consensus (他沒給這個資料,所以我自己去找了);再來分析各個部門的狀況/補產業跟公司個別的論述。因為實際能做這東西的時間大概就一個小時,擅用你會用的工具是很重要的,公司的年報、法說會逐字稿這些資料、能第一時間找出來就第一時間找出來。
筆試結束之後是大概30min-1小時的前手研究員助理面試(是一個可愛的學長-據說是高昇分析師才有空缺)。
一坐下來就先用英文讓我自我介紹+用英文說明剛剛筆試的一頁Summary;雖然第一次遇到的公司,但也就順順照自己查到的邏輯講,所以他的反應還不錯。接下來就是中文的部分了,因為他是看汽車零組件的,剛好之前實習有做過一個有關的報告,所以就先聊了一下這個產業的大方向;同時因為頭銀實有產出(我有印出實體報告帶去),所以後來就都在聊這個。
筆試完的兩週通知第二輪面試。
第二關:分析師面試 (前面的RA學長一樣坐旁邊有參與、但沒問什麼問題)、全中文。
非專業問題部分問了動機、什麼特質讓你適合研究員、最喜歡什麼產業、自己的優缺點。
專業問題部分則是問了:台灣汽車供應鏈產業現況、投銀實報告的Valuation、Revenue Breakdown、如何選擇要用P/B、P/E、EV/EBITDA等估值方式的哪一個。
自己覺得汽車那段答的不太好,因為之前看產業鏈的時候比較著重在上下游角色而已,未來趨勢跟對各公司的研究著墨不算太深,也因此覺得沒有聊得很起來...果不其然後來就收到無聲卡一張
不過就在我考完這家券商的筆試的時候,這家券商的另一個產業B也開了缺,所以我就也投履歷了,本來也是要考筆試的,但因為前面考過了所以直接進入跟分析師面試的環節。大概聊天聊了1.5小時左右 (因為只對兩個人...其實算聊蠻久的)。前面那位分析師問過的問題差不多都再問了一遍,不過多了一些其他的問題:
- 如果你真的成為分析師,然後市場做出跟你相反的判斷,要多久才會認錯(比如你Strong Buy HTC結果他價格一直往下)
- 假設你以後面對的公司很機車,什麼Breakdown Guidance都不給怎麼辦?
- 你覺得股價是領先指標還是落後指標?(我答領先),那營收公布超出預期為什麼股價會大漲?
- 提出一個我完全不知道在幹嘛的產業,問我怎麼評價
感覺我都答得還可以,所以大概兩週後就收到Offer了,這也算是比較早發的Offer所以本來是蠻有可能會去的,然而他給Offer的方式讓我覺得其中必定有詐(?)分享一下看大家覺得如何:
- 先恭喜你說要給你Offer,問你要不要拿
- 然而還不知道薪水啊啊阿,我就說我想知道薪水,手上有別家offer (非研究員);分析師回答:要先說要拿我才會送資料給HR才能審薪水,所以你要先決定要不要拿。
- 前面那段話的邏輯有雷到我,於是我說我想考慮看看 (想說先跟其他人打聽薪資水平),詢問有多久考慮時間。
- 分析師回答:一樣的Offer我同時發給兩個人,你們兩個誰先回撥電話確定就確定了,所以不能告訴你能考慮多久,要比另一個人早打才算。
??????????????? 好吧…這整個邏輯有折服我,所以我就直接放棄這家了。
兩家本土的經驗對我來說好像都有點神奇,但我覺得以研究員來說其實考慮本土公司也是很好的,因為在台灣的外商RA很多是給約聘開始,要熬到能升分析師真的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同時因為人數少Coverage量很不合理,工時超長...不過外商的客戶面向比較廣、對於語言、模型的要求很高,這點也值得考慮就是了。
如果覺得這篇寫的不錯的話,歡迎使用Medium功能的拍手或讚賞公民的功能給我一個Like :)
延伸閱讀
證券研究員面試題目分享&心得(2017–2018 Ver.)
求職/研究員面試 (3) — 本土商
求職/研究員面試 (4) — 外資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