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 財務顧問(下)

--

所以....事實證明會拖就是會拖嗚嗚,縮短一點還是會拖w,就不多說其他廢話,直接開始繼續上次的話題:目

第三類:四大事務所財顧業務

事務所的「財務顧問部門」一般又能分成幾大類,一是做財務盡職調查的交易服務 Transaction Service (不同家名字可能略有不同)、併購諮詢 M&A Advisory,也有可能有獨立的重組服務Restructuring Service,近年來我知道K家跟D家在台灣有獨立的組別做基礎設施有關的投資服務、有幾家有做不動產的顧問等等(但不動產基本上又是另一個水很深的市場,有專門的不動產財顧公司,有機會再聊聊)。

基本上台灣大多數聽到「四大財顧在找人」,通常都是交易服務部門在找人,因為大部分四大財顧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這項業務,部門的人數也比較多一些。如果是想做「併購諮詢」的人,我認知到的(至少前幾年的K跟D)團隊人數大概也就跟10人以內,跟外資投行人數差不了多少。

四大財顧蠻大的優勢就在於超廣的客戶群,以及會有海外其他所帶來的案子,同時財務盡職調查部分基本上也是四大壟斷。缺點我覺得有幾項,第一是如果只能做FDD的話,前期我覺得問題不大,但中期開始我覺得對技能樹發展有點侷限(並不是說FDD不重要,但FDD只是交易的一部分而已);同時案子偏中型,也比較難做複雜的結構(金融機構的優勢是可以做One Stop Shopping…能同時幫你解決併購的交易跟後面的籌融資規劃)。

薪資的部分新鮮人基本是卡死的,學士約37k、碩士40k,之後依照年資調整。然後新鮮人畢業生四大都有收,但公開用畢業生計畫徵才的我記得只有EY (然而EY應該又是四家裡面Deal Flow比較差的),其他幾家的話就是要投104或是找人內推,如果是會計系的話一定找的到學長姊的,如果不是的話...大學Deloitte有D Club, EY有校園之星, PwC也有類似的活動,通過這些管道認識裡面的經協理,實習跟正職面試的機會都或多或少有的。當然因為前面講到的TS需求,每年也固定會從審計跟稅務部門找人,所以也不一定畢業就要直接進財顧。

Exit Option部分,如果是想跳外資投行的話,跟蠻多人聊過是覺得有機會但機率不大,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很難跟其他四大財顧的人創造差異化的經歷,假設GS IBD突然開一個Asso缺好了,先不說現在在其他比GS牌子小的外資IBD會想跳,光四家財顧加起來絕對超過百人,大家都一樣手拿著四大招牌,寫著差不多的DD經歷,很難看到閃光點。比較多的人是跳券商的投行部門、客戶端、台灣中型PE、創投等等。

第四類:精品投行/獨立財務顧問

之前面試篇就有大概講到精品投行,目前台灣並沒有國際大品牌的獨立財務顧問進駐(Lazard, Evercore, Jefferies)等,加上團隊人數通常不多,所以這塊的資訊可以說是蠻混雜的,所以主要在做這塊的都是

  1. 有人脈的大老們的創業 eg. 藍濤亞洲 (這應該最多
  2. 中小型顧問公司兼營一下FA eg. YCP
  3. 各種原因開闢大中華市場居然不是設點在HK或SH eg. AmbroseAdvisors

因為很混雜,個人覺得如果想長期發展的話,要看的是

a) 這家公司的Deal Flow如何,是否能符合你的要求?舉例來說,如果你選YCP,可能70%以上的時間應該是在做「顧問案」(非財顧),併購有關的案件只是偶爾老闆接到了拿來做做,如果你是想培養比較廣泛的技能樹當然這樣是可以的,如果你想專精做財顧,這樣的Deal Flow顯然不太行。在這個行業你做到什麼案子是很重要的,就算有很穩定的Deal Flow,但如果都是沒人聽聞的小公司,對之後想跳槽絕對也有影響,不過這也端看個人選擇,如果能在中小型做到前幾名一直有案子一直有$$$也當然不用太考慮跳槽...

b) 對Junior如何,不管是前面的內外資投行、財顧在台灣的人數都很少,但至少都是大公司,在晉升上面有很明確的速度(比如外資投行最多三年會升 Asso、Asso到VP也是大概三年;四大財顧從Analyst到副理也是頂多三四年),中小型公司就不太一定了...。同時,因為制度不夠明確,也可能沒有什麼支援性部門可以幫忙處理很雜的鳥事,所以不慎選的話真的會讓你大半時間耗在沒有什麼價值增長的事情上。

新鮮人進入的話,前面提到的三家都有找實習生(實習轉正)或直接找正職,薪水的部分就我前幾年找工作的了解是40–50k/month,獎金部分就不太確定了。

以上,希望能減緩一些資訊不對稱:)

最近開了Facebook粉專,直接帥氣地從0讚開始(誤)。主要是想讓想聊天的人有個管道可以私訊,同時可以互相引流~~

--

--

鯨魚島小工

台大財金系畢業,在可愛的鯨魚島當過顧問,現在則是在私募基金產業漂流。